
1941年3月,在“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”的号角下,开国上将,当时还是三五九旅旅长的王震,率领他手下的5000多名人民子弟兵,在荆棘丛生的南泥湾,挥下了第一锄头,开启了开荒种地的任务。
历史上的南泥湾,是个土地肥沃,人杰地灵的好地方。但到清朝同治时期,因为汉、回两族人民之间的纷争,使这块原本繁荣、富饶的土地,逐渐变得荒凉起来。
到抗日战争时期,这里已经成为有名的“烂泥湾”。方圆百里,荒无人烟。
放眼望去,除了遍地都是齐人高的杂草、荆棘之外,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荒山土丘。甚至在月圆之夜,还能听到狼嚎声。
那这些人民子弟兵,放着好好的日本鬼子不打,跑到这个犄角旮旯来开荒种地,为的又是哪般呢?
不得不为之的“家务”
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,中日战争全面展开。
那时候我们的抗日队伍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雏形状态,粗略统计,大概只有4.5万人的兵力。使用的大多都是土制武器,像榆木大炮、被称为“独角牛”的简易手枪等,所以,那个时期的八路军,又被称为“土八路”。
这样的一支简易部队,在面对100多万兵力,而且拥有高精类武器的日本侵略者,基本做不到正面硬刚,只能以游击战为主。
虽然这种打法,对不熟悉地形的日本兵来说,非常有效,但对于一个拥有百万兵力的怪物来说,杀伤力终归太小了。
当时国内另一大军事主力,就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,大概有170万人左右,比日本的军事力量多了近一倍。
周恩来、叶剑英、秦邦宪等人,与国民党代表经过多次谈判,西安事变之后,蒋介石最终答应与共产党合作,一起对抗日本侵略者。
按照谈判规定,在抗日期间,共产党部队所需的经费,由蒋介石负责提供。在合作之初,蒋介石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,每次都能足额,并及时发放。
再加上社会各界爱国人士,及国际上反对侵略,爱好和平人士的捐赠,当时作为抗日根据地的陕甘宁边区政府,在经济方面还算是比较宽裕的,基本上不需要向边区百姓征收多少粮食税款。
比如说在1939年的时候,整个边区政府,一年的财政收入将近900万,其中向百姓征收的税、粮,只占了10%左右,剩余的90%,基本全部来自于国民政府的拨款,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人士的捐款和赠送。
但这种“富裕”的状态,仅仅只维持了3年。
经过数百次的浴血奋战,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大会战宣布告捷。日军在损失了20多万兵力后,改变了作战方针,不再跟中方拼军事力量,选择转战后方去了。
而共产党的军队,在这三年里,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大变强。逐渐变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、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。
碍于之前的谈判条约,蒋介石不敢明目张胆地打压,况且又在抗日期间,怕留人口舌。只能通过一些隐晦的方式来暗中挤压。
在抗日之初,共产党只有4.5万人的兵力,蒋介石也一直按这个数发放军需。但等到我军发展到50万人时,这其中还不包括地方武装和民兵力量,蒋介石仍旧暗搓搓地按4.5万人来发放军费。
就在这种连杯水车薪的情况下,国民党有时还要使点小动作克扣一下,就连社会上的捐赠款,也要经过一番盘剥,等发到共产党手里,已经所剩无几了。
以至于从1940年开始,尤其是1941年,经过了一连串的自然灾害,旱、涝、蝗虫等,这些对于在那个年代完全靠天吃饭的庄稼农户来说,可以说是致命的。对于地广人稀,本就土地贫瘠的陕甘宁百姓来说,更是雪上加霜。
140万普通老百姓,50万的革命战士,以及不断奔赴、参加革命斗争的有志青年们,一下子就陷入了绝境。
再加上当时蒋介石还下发了命令,表示不能让一粒米、一尺布、一颗药进入边区,导致整个边区军民几乎到了没有衣服鞋袜穿的地步。
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,连一条薄被都没有,更别说什么油、盐了,甚至连上厕所要用的厕纸都成了稀缺品。在如此缺衣少药的情况下,很多军民都冻饿而死。
后来,毛主席在回忆那段时光的时候,也曾感叹,那个时期,是我党面对诸多困难中的最艰巨的一次挑战。
面临如此险峻的处境,朱德率先提出了我们党应该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“家务”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“党产”,这样,不管到什么时候,都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。
毛主席一听这话在理,随即就下达了“自给自足”的号召。
“党产”的组成与使命
建立党产最初的目的,就是想通过自己动手,能让边区军民吃饱饭,大冬天的不要挨冻。所以一开始的“党产”,就是号召军民一起开垦荒地,种菜种粮食。
老百姓教战士们如何养猪、做衣服、纳鞋底。在开垦荒地时,没那么多的耕牛,像南泥湾那样被荒废了百年的荒凉之地,靠百姓去开荒是不现实的。我们的这些人民子弟兵们,就花把力气帮老乡们开了荒。
朱德经过一番实地的勘察后,决定由王震带领的三五九旅,和老乡们一起,与南泥湾拉起了“战斗”。没有牛拉犁,就由年轻力壮的小伙代替,像在后面推土这样相对轻松一点的活,就交给老乡们来做。
3月份,大西北还是北风呼啸的时节,个个却都干得浑身冒热汗,恨不得连最后一件单衣都脱了去。
那时候,除了还抱在手上的婴幼儿,其他所有人都被安排上了生产任务。小孩子就去打猪草,或者到已开垦好的地里去收拾荒草什么的。妇女年轻有体力的,就和男人们一起,下地开荒。年老体弱的,就在家纺纱织布,裁衣做鞋。
总之,是人人有活干,人人有事做,就连毛主席、周恩来他们也都没闲着。
毛主席带头在延安办公室边上开垦了一大块荒地,利用工作之余的闲瑕时光,种上了各种菜蔬。朱德也带着人,开垦了三亩左右的荒地,种菜种粮食。
而周恩来则是带头学起了纺线,在后来的一次纺线比赛中,他和任弼时还被评为了“纺线小能手”。
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下,我党的边区政府只用了3年的时间,不仅做到了粮食能够自给自足,而且还有富余。至于棉花这种比较娇贵的经济作物,也能做到一半靠自己。
当初那个有名的“烂泥湾”,经过三年的改造,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,鲜花满山,遍地稻花香,成为了位于陕北的小江南。
不过,时间一久,边区政府也意识到了一点问题。粮食、衣服什么的,可以自给自足了,但有些东西,在当时是极为紧缺的,但是自己生产不来的。比如医药方面的东西,还有通讯器材等,所以就开始动起了经商的脑筋。
负责这一块的朱德、任弼时等人,专门安排了一些有经商头脑的人,带着一些起步资金,到国民党占领的那些大城市,上海、南京等从事经贸生意。也有人被派去了香港、台湾,像现在的“华润集团”,就是那个时候由卢绪章到香港创办的。
除此之外,党产还有一个重要来源,那就是党费。
当然,这个党费,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样,你一块我一块的。而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曾经成立的一个国民参政会,这里面有6个人是代表中国共产党的,他们每个月都可以从国民党那儿领到600法币的补贴。
在了解到边区政府的困难后,他们把这笔钱统统都算作党费交了上去。法币是当时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货币,在当时,600法币,可算作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巨款了。
就这样,东拼西凑组成的党产,不仅在抵抗日本侵略者时,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,在解放战争时期,也是功不可没的。
1946年,国民党政府从重庆搬回了南京。那时候为了“双十协议”的谈判,共产党也在南京建立了办事处,同时还有上海等地也陆续建立起了办事处,还有在北平,也就是现在的北京,天津等办报纸、搞宣传等。这些所有费用的支出,都来自“党产”。
新中国成立前夕,在战争时期被安顿在香港避难的民主人士,受邀回来参加开国典礼所需要的船资,也出自这里。
“党产”最后的归宿
20世纪40年代初期,边区政府之所以建立起“党产”,除了要解决当时眼下的饥荒之外,还有一个长远打算。
就是等哪天日本鬼子被赶跑了,全国人民也都解放了的时候,他们共产党人能够不向老百姓伸手要吃要穿,而是能够做到“吃自己”。
但当时所没想到的问题是,新中国成立后,除了有执政的共产党外,还有不执政的其他党派,比如民革、民盟、民建等。
共产党有党产,能够吃自己的,那那些没有“党产”的怎么办呢?
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,经过一番讨论,和深思熟虑之后,决定取消党产。并在1949年年初召开的政治会议上,公开发表了这一声明。
当时,共产党领导人决定取消党产,一方面是为了公平起见,除了从其他党派人士的角度出发考虑之外,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防止贪污腐败。
那些“党产”,尤其是商贸这一块,幕后的实际掌权者,解放后,基本都在中央机关里坐着,下面的实际操作者,在商海里浮浮沉沉,年深日久地,万一哪天抵不住金钱的诱惑,一步踏错,走向深渊。
就算再铁面无私的执法者,掌握着再多的证据,又有多少人敢真正地一挖到底。或者,像春天的笋一样,挖掉了一批,但只要一场雨过后,一夜的功夫,就又争先恐后的冒出了尖。那后果,让人想想都觉得汗毛直竖,不寒而栗。
党产取消的决定下达后,那些开在各地的公司单位,比如电影院、木材厂等,都纷纷响应中央领导的决策,一步步地都交接给了地方政府,这也算是第一批国营单位的前身吧。
那些做生意所挣下的钱,全部从银行取出,存进了中央为此而特别设置的一个会计室。除了毛主席自己的稿费之外,其他款项的进出问题,全部由时任中央副秘书长的杨尚昆负责。
对此,朱德、李富春等人经过商议,也把这笔“剩余党产”作了详细周到的规划,大概分成了四个部分。
首先,是党的活动经费。就像学校要举办个活动,比如春游什么的,会向每个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,到最后花超支的部分,就从各个班级的班费里出,是一样的道理。
其次,就是发放给一些革命遗属,作为生活补贴。比如北大曾经的校长蔡元培先生,他一生所有的积蓄、工资都用于革命工作,或者补贴他人了。在他病逝后,家里连一副棺材都买不起。
那像蔡夫人及其子女这样的,就会在“革命志士遗属,需照顾”的名单里,会定期领到来自“党产”的补贴。
还有一部分,是作为善款捐赠出去。我们共产党在早期困难的时候,曾经受到国际共产的资助。那在我们的共产党成革命成功,成为执正党后,也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也算是一种回馈。
最后的部分,是作为医药费支付出去的。像那些在战场上受了伤,不管是在国内,还是在苏联,必须长期住院疗养的,这部分费用,也是从剩余党产里支出。
当然,以这四种名义来领取党产的,都需要一定的手续才能办理。比如说某某家遗属需要补贴,或某某某的医药费需要支付了,上报之后,需要经过审核,确定无误后,方由杨尚昆拍板签字同意。
至于作为党产一部分的主席的稿费,在特别会计室里,有个专门的小金库。如果主席的亲朋故旧里,有需要资助的,主席发下话,并给出一定金额后,就从他存稿费的小金库里出。
直到“剩余党产”全部用完,中国共产党的“党产”,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,从历史舞台上正式退出。
参考文献:
党史博采杂志社-《中共党产来龙去脉》——肖居孝
期刊-政府法制-《中共中央为何主动取消党产》——杨尚昆
特色斯刊-党政论坛(干部文摘)-《中共中央主动取消党产》
